●去年我市新引進125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包括10名“千人計劃”專家
3月27日,中山以一場“千人計劃”專家“坐診”接受中山企業“問診”的別開生面的洽談活動,拉開了“2018年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五屆中山人才節”的序幕。當前,中山正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無論從區位優勢和產業定位看,人才在中山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中山歷來尊重人才,求才若渴,已連續第5屆舉辦人才節,更為引人、用人、留人連續出臺并持續完善人才政策,緊貼產業需求搭建高端科研平臺,以“事業留人”,讓人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僅去年,中山就新增4名特貼專家,新引進125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其中包括10位“千人專家”。
專家“坐診”
企業“問診”
3月27日上午,雅居樂長江酒店二樓會議室非常熱鬧,15名“千人計劃”專家和我市重點人才載體、企業負責人、創業企業負責人坐在一起,共同為產業合作而來。當天舉行的“‘千人計劃’專家暨創業導師中山行”活動有3名“千人專家”現場簽約,攜項目落戶留創園翠亨新區分園。人社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李璟,省人社廳副廳長鄭朝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小娟,副市長徐小莉等出席啟動儀式。
據市人社局介紹,此次活動邀請的15名“千人計劃”專家,將通過現場對接會、走進對接單位現場服務等,深入市工業技術研究中心、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等實地考察創新創業環境。
“整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專家與產業的對接,目前我們共收集到48個企業報送的110項技術難題。”市人社局副局長黃志國表示,通過“千人專家”坐診,與企業現場交流對接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為他們在技術創新領域開展重大項目攻關提供技術支持。這是市委、市政府堅持“招商”與“招才”并舉、“人才”與“產業”對接、“引資”與“引智”并重理念,助推我市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據了解,今年活動的參與人數、企業技術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在活動現場,3名“千人專家”與留創園翠亨新區分園進行了簽約,他們將各自攜帶創業項目落戶留創園翠亨新區分園。
相關新聞
百名博士聚中山
與企業對接洽談
27日,粵港澳大灣區百名博士中山行與創新企事業單位對接洽談會在雅居樂長江酒店舉行,來自50多所高校的近100名博士與我市20多家高新技術企事業單位展開對接洽談。據悉,這已是我市連續第五年舉行百名博士中山行活動。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文龍出席活動。
據介紹,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百名博士中山行活動的近百名博士,分別來自國內外的50多所著名高校,涉及臨床醫學、市政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60多個專業。值得注意的是,為創新企事業單位和博士搭建對接互動交流平臺是今年活動的最大亮點。主辦單位組織20多家高新技術企事業單位與博士展開對接洽談。
據統計,約有40名博士與企業有初步合作意向,將在活動期間分別與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市人民醫院、廣東通宇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事業單位進一步深度交流。其中,近20名博士與對接企事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計劃下一步商定合作項目落地。
1 平臺招才
緊貼產業需求搭建高端平臺
去年,“千人計劃”專家于洪宇不僅帶著他的研究成果——“電傳感全自動免疫監測平臺(蛋白芯片)”,還自帶1000萬元風投資金,入駐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以下簡稱“留創園”)翠亨新區分園。項目落地后,孵化速度非常迅速,不到一年時間,和芯生物的體外診斷設備和試劑項目已結束研發階段,進入投產前的準備。
“作為初創型企業,政府的幫助扶持非常重要,當初我選擇中山,看重的除了對人才的重視,還有政府部門高效的工作效率。”他告訴記者。進駐留創園翠亨分園后,他們除了獲得1:1資金支持、政策引領等創業服務外,在人才招聘、許可業務辦理、醫院對接等一系列籌備工作都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輔助。于洪宇的目標是在中山搭建集研發、生產一體的基地,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借助中山的區位優勢,未來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后,和芯生物將以中山為中心,向粵西以及廣州、順德等地輻射發展,積極培育市場。
市人社局副局長黃志國告訴記者,去年中山成功引進的“千人計劃”專家中,于洪宇是其中一名創業的專家,另外還有一名“千人專家”姚智偉帶“基于微型相控陣超聲探頭無損檢測設備的產業化”項目進駐留創園,成立了中山航納科技有限公司。
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為何這些“金鳳凰”會“飛”到中山,并且留下來發展呢?黃志國告訴記者:“我們要有足夠大、足夠高端的平臺去承載他們的項目,才能真正吸引他們在中山落地生根。”
一個領軍人才,可能會撬動一個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山通過“一園多區”的發展理念,提升中山國家級留創園的孵化能力。2017年設立了留創園翠亨分園,舉辦創業導師中山行活動,組團參加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和留交會,大力引進人才和項目。2017年,留創園和分園成功新引入30個項目,引進高層次人才77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名,國家“杰出青年”1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3名,博士50名。
2 事業留才
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在發展國家級留創園平臺的同時,中山還注重在企業搭建各類創新平臺,以事業吸引人才。
去年,我市博士后平臺數量穩步增長,成功發動5家單位與大學簽訂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協議,廣東思銳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銳光學”)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市人社局的穿針引線下,與華南理工大學成功“結對”。廣東思銳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總監蘇興福告訴記者,現在不頭疼如何留人了。以往,相比廣州、深圳等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搶人”和“留人”幾乎沒有優勢,而且用人成本很高;現在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立基地后,基地博士加上科研項目,還有名校效應,創新平臺實現了人才迅速聚集,更靈活、更高效地滿足公司的高端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公司的高端人才供給渠道。
大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山較早成立博士后工作平臺等創新基地的公司。該公司企業發展中心總監傅文峰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擁有院士工作平臺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此外還聘請了外國專家顧問,這些平臺的搭建“以事業”引才留人,企業和人才的發展均取得“雙贏”,大橋化工因此能夠對接國際技術前沿,走在行業的前列。
中山上市公司通宇通訊對于人才也十分重視。公司較早就設立了博士后工作平臺。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陳勝宏告訴記者,2017年,公司引進的博士就有9名,包括海歸博士、外籍博士,這些人才在公司新產品研發上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們從英國引進的海歸博士劉博士,他目前在5G研發中心工作,從事天線研發,目前他的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研發出來的5G天線產品,性能和指標,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43個博士后工作平臺(創新實踐基地),88個市外高校合作平臺,266個企業研發機構,3個海外人才工作站,10個院士工作站、29個大師工作室。
3 用心聚才
不斷完善人才政策
去年人才節上,中山重磅發布了“人才新政18條”。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目前人社部門已經出臺了相應的實施細則。
人才細則的落地,更注重為企業解決人才難題,針對性更強,服務更精準。例如,2017年3月28日后企業新引進的碩士研究生、副高職稱可直接認定為第七層次人才,享受28800元的人才津補貼。這項工作已經落實開展,并有18名人才獲得認定。很多企業把這個政策在其招聘信息中進行宣傳,對企業招攬人才是一個重大利好。
購房補貼的發放年限從5年調整為3年,發放總量不變,更加注重新來的人才購房安居急需用錢的需求。博士后補貼更具吸引力。企業建立博士工作站補貼80萬建站經費,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0萬的補貼,博士后入站(基地)2年政府給予30萬的科研和生活補貼。
黃志國告訴記者,今年中山還將落實細化中山“英才計劃”、“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對人才和用人單位的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和企業、項目的對接,幫助人才更快、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干。